史良法学院肇始于原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工商管理系,于1994年设置经济法学专业,2014年6月民盟与常州大学共建成立史良法学院。
史良法学院是以从常州走出去的我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史良先生的名字命名,学院坚持“求其所是,止于至善”精神,以“史争旦夕,良善允正”为院训。学院首任院长,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十一届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曹义孙教授现担任学院名誉院长。
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财税法学七个二级学科方向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校本科生近800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首创“校地盟”(高校、地方和民盟)协同培养法治人才模式。每年有25%左右的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多名硕士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30%以上的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涌现出一批优秀本科生、研究生,获得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在“挑战杯”和“创青春”全国大赛中荣获特等奖、金奖等最高荣誉。
学院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实践创新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55人,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学位48人,占比87.2%。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紫金文化”社科理论优青各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双创博士3人。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等担任特聘教授,聘请常州市公、检、法、司、律所等近30位实践导师。
学院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校级研究机构11个。“常州大学中国财税法治战略研究院”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五所著名高校一并被中国法学会认定为“国家财税法治研究方阵”成员单位。与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常州市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共建常州地方立法研究院、数字司法研究院、检察案例研究中心等。
2014年学院成立以来,学院教师(含特聘教授)承担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政治与法律》《税务研究》等发表文章400余篇,《史良法学文库》已出版26本(含译著),院刊《法律与伦理》出版至13辑,入选SCD;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法学会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常见财产犯罪及防范》入选教育部第八批“精品视频公开课”,获江苏省微课比赛一等奖等;智库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被中央国家机关采纳,全国人大连续两次向我校发出感谢信,承担20余项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各类法治发展规划等建议稿起草工作。
当前学院正在以法学一级博士点建设为切入点,以办好“三个法学院”(传统法学院、非诉讼研究院和数字法治研究院)为愿景,积极提升师资队伍规模与能力,着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积极探索非诉讼法治人才培养,不断扩大国际化视野,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法学院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