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法学专业教育源于学校1994年开设的经济法学专业,2010年学校从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之后,包括法学学科在内的文科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民盟与常州大学共建成立史良法学院。学院恪守“求其所是,止于至善”精神,以“史争旦夕,良善允正”为院训,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法学院。
寻求定位,初步实现弯道超车
史良法学院是以从常州走出去的我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史良先生的名字命名。史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首任部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等职;她还是新中国人民司法工作的开拓者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奠基人,是新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之一。
2014年6月,学院成立之后,学校向民盟中央发函寻求支援,请民盟中央物色一名法学家支持常州大学法学学科建设。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法治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曹义孙教授,盟员的身份、全国政协委员的光环以及自身法学教育研究者的三重身份,使得曹义孙教授成为最理想的人选,最终成为史良法学院首任院长。
曹院长到任后,迅速开展调研,取得中国法学会、中国政法大学、民盟江苏省委以及常州大学的支持,全面推动学院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学院确定了弯道超车的学科发展思路,研判发现财税法学将会成为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财税法学专业学科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将会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学院在新设置的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上自主增设财税法学二级学科授权点;取得中国法学会的支持,聘请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剑文教授担任新成立的“常州大学中国财税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院”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五所著名高校一并被中国法学会认定为“国家财税法治研究方阵”成员单位;与民盟江苏省委共建“江苏财税政策研究院”。目前,财税法学方向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3人,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7部、教材1部,在全国财税法学界也占据一席之地。
扎根地方,依托行业,推进学院全面发展
常州大学以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为目标,充分发挥行业高校的优势,史良法学院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一部分,理应在学校整体发展格局中定位自身,积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开展各项工作。
学院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扎根地方、依托行业的发展策略。学院积极构建良好的专业合作生态圈,不断拓展包括地方人大、政法机构及律师行业在内的朋友圈。2016年常州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与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商定共建“常州地方立法研究与评估中心”;2019年常州人大常委会与常州大学决定合作共建“常州市地方立法研究院”;2020年常州大学与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共建“检察案例研究中心”;2022年常州大学与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数字司法研究院”等。通过近10年的合作,学院教师承担《常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十余部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起草、合法性评估等工作,其中部分地方性法规则为全国首创,如《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劳动教育领域地方性法,《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条例》是全国首部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条例”命名的地方性法规。“石油石化”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学院积极推动法学学科专业与石油石化的交叉发展,加快与安全学科博士点的融合,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二级学科点,设立能源法学微专业,成立“能源与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等。
经过10余年的建设,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法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今年上半年顺利通过长三角专业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学院专任教师从2014年的12人上升到近60人,部分教师担任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紫金文化”社科理论优青,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博士等。每年有25%左右的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30%以上的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涌现出一批优秀本科生、研究生,获得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在“挑战杯”和“创青春”全国大赛中荣获特等奖、金奖等最高荣誉。
积极探寻,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法学院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深入推进,法治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法治人才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法学教育取得了空前的繁荣。据统计,当前已有600余所法学校、院、系,全国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达到68个,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近200个,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法学教育版图中定位自己、发展自己,是包括史良法学院在内的(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法学院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面对竞争激烈的办学生态,近年来学院在既有办学思路和策略的基础上,确立了夯实根基、差异发展的新思路。夯实根基,就是围绕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发展,着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建章立制能力、开展实证调研能力且综合素质强的法治人才,在“校地盟”协同培养法治人才的基础上,探索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嵌入的法治人才模式。差异发展,就是在全国法学教育的版图和格局中寻找自身的定位、亮点与特色,要精准定位、亮点更亮、特色更特。
当前,学院将非诉讼法治作为学院发展的特色,积极探索涉外法治项目建设。学院正在加紧论证非诉讼专业化、学科化的可能性,积极推进非诉讼法治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2022年11月成立“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今年4月获批“江苏省法学会非诉讼研究中心”,8月与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常州市司法局共建“常州调解学院”,设立“数智社会治理”微专业,在学校设立学生矛盾预防与化解一站式服务中心,与武进地区部分高中协同设立调解工作室。学院还在加快推进国际化步伐,与澳门大学法学院、英国阿伯丁大学法学院等确立合作关系,加快推进涉外法治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在校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申请进行联合培养等,目前已有两名同学在读硕士期间分别取得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的硕士学位,更多的同学开展短学期交换、假期交流等项目,同时学院还将于今年9月在本科层面开设“涉外法治实验班”。
学院将继续弘扬史良精神,秉承“顶天立地”的学问精神,以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师资队伍规模与能力,不断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积极扩大国际化视野,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法学院努力奋斗,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
https://www.jslegal.com/#/h5Details?id=78303&typ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