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第十二届“法律与社会”高端论坛在“云端”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常州大学主办,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承办,江苏钟鸣律师事务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协办。
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海群,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等出席,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院长张建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40多个高校、科研机构、法律实务部门的60余名专家教授、青年学者、实务翘楚参加了会议,在线参会及观看人数达1500多人。
陈海群在致辞中首先对各位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常州大学及史良法学院的相关情况,指出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法学院为代表的学校文科快速发展。指出在法治轨道上坚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的召开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时代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赵旭东在致辞中指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法律与社会”主题愈加突出与重要,中国在与国际进行接轨的过程中,如何与世界有法律上的连带性关系将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者们回望本土社会的法律与社会问题的相关性会更加促进我们的体系建设,希望参会学者在本次论坛中各抒己见,引领分支学科继续向前推进,希望法律社会学学科有更多的影响力,能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主旨发言阶段分设2个单元,分别由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刘作翔教授与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黄家亮主持。
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郭星华教授,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中国法哲学研究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李瑜青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启梁教授,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家治理学院院长陈柏峰教授,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立法研究院院长周尚君教授,天津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勤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伟臣副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时代新型社会关系与社会治理”,“库拉圈、相互性与互惠秩序的发生——一种基于有回路的社会、法律与文化的本体意识”,“‘守法难’与暂缓严格执法”,“党的二十大与法治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诚信建设与基层治理能力的再造”,“数字时代国家治理领域的三重变革”,“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的实践与反思”,“法律人类学的比较法意义”等主题作交流发言。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法学院法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勇教授,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法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易益典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侯猛教授,以及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韩恒教授发表了与谈意见。
下午的会议分为三个平行论坛同时进行。与会人员围绕“法律的社会学视野”、“法律与公共治理”、“法律与纠纷解决”、“法律运作与实践”、“法律与基层治理”和“法律、文化与秩序:法律人类学的视角”等六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闭幕式由黄家亮主持。三个平行论坛的召集人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李峰教授、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秦强研究员和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夏纪森教授分别报告了三个分论坛的研讨成果。
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马继迁副院长和史良法学院张建院长代表本次年会的承办方致辞。马继迁提出了三点感受,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二是高水平的理论重新,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法律与社会”论坛是法学界与社会学界跨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学者之间的积极沟通,对促进学科之间交融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张建表示本次论坛观点丰富,经过多元的交融与碰撞产生了新的体验,并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思考,即何为中国,如何中国以及为何中国,这些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重大的作用。
最后由赵旭东教授致闭幕词,他提出面对一个变化的世界与中国,不论风险、疫情、治理都隐含着不确定性,新的框架如何进入法律与社会治理之中至关重要,跨学科的交流必不可少。此次“高端论坛”在“云端”成功举办,离不开社会各界专家与学者的共同支持,他对所有参会和办会人员予以衷心感谢,期待下一次再会。(通讯员/唐亚岚 审核/陈婷)